
开放融通,美美与共。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拓宽认知的疆域,而国际交流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催化剂。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始终致力于通过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助力年轻一代在文化交融中拓展视野、增强包容与理解,并在多元文化张力中孕育兼具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基因。
自2008年起,集团已与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学校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为师生构建了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2025年暑期,集团应邀请选派百余名师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西兰圣约瑟夫学校及澳大利亚伊普斯维奇文法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出访期间,师生既展示了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也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感知多元文化的魅力。以下片段将带您回顾这个暑期跨文化对话中的思维火花与情感共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作为享誉全球的高等学府,曾于2024年访问集团各校区。两校代表团高度认同集团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并诚挚邀请集团师生回访,进一步深化学术与文化互动。
集团17名师生应邀赴南洋理工大学,展开了一场内容丰富、体验深刻的学术文化之旅。师生走进南大课堂,聆听了关于新加坡教育体系、顶尖高等教育概况及东南亚历史文化的专题讲座,并在教授指导下共同参与机器人科学实验课程,亲身感受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活力。课余时间,访问团沉浸于南大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深度体验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独特文化。师生还走出校园,参访新加坡多处历史与文化地标,在真实场域中拓宽认知、加深理解。
港中大附属陈震夏中学特邀集团22名初三学生,与该校“卓越圈”学生一同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学术交流营。在港中大教师的引导下,两校学生围绕学习策略、求职面试技巧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优秀学子彼此分享学习方法、互鉴共进,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港中大严谨的学术氛围令访问团印象深刻。在自然气候博物馆中,专业且逻辑严密的展陈——从远古气候模拟场景到现代气象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无不体现出科研工作的深耕与对学术的敬畏。这场沉浸式的学术体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索”与“求真”的向往,悄然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学研究的种子。交流期间,学生们入住环山而建的宿舍区,亲身体验港中大的真实学习与生活环境。那一方宁静与惬意,深深吸引了集团学生,也燃起了他们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
往返香港途中,师生团队还专程赴深圳参访了越疆科技与大疆科技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前沿的科技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从无人机的精彩飞行演示到智能设备的沉浸式互动,大家近距离感受到科技如何深刻改变日常生活。一颗“用知识创造价值”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这份对未来的期待,也将化为推动他们持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新西兰圣约瑟夫学校(St. Joseph’s School)与澳大利亚伊普斯维奇文法学校(Ipswich Grammar School)师生曾分别于2024年及2025年到访我集团,深入初中课堂开展全真插班学习。他们与集团学生一同上课、用餐和活动,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本次对两校的回访,不仅为中国与新、澳学生提供了再续前缘的宝贵机会,也让我集团师生沉浸式体验到两国真实的教育氛围。
在圣约瑟夫学校,集团38名师生深入本地课堂,亲身体验其“让学习回归生活”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模式。语言文化课围绕“传统节日”“传统食物”“新西兰动物”等真实主题展开,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听写和手工等多种形式,使学习过程生动而深入。集团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新西兰文化,也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生动地介绍给新西兰伙伴。在自然科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机械零件,动手组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省力工具。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充满成就感”。
除了校内课程,师生们还走出校园,探访了新西兰独特的毛利文化,进一步拓展了跨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了国际理解的真实体验。
澳大利亚伊普斯维奇文法学校(Ipswich Grammar School)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建于1863年,已走过逾一个半世纪的辉煌历程。该校秉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就,更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完整的个体”——即学识渊博、体魄强健、品格高尚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传统学术课程之外,构建了丰富多元的选修与活动体系,涵盖音乐、戏剧、艺术等人文艺术领域,并开设诸如动物课程、机器人编程、辩论、帆船、马术、木工及农场实践等一系列特色项目。在访学期间,学生们深入体验了这些融合本土特色的课程,切身感受到当地气候环境与生活方式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激发了对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关爱等人与自然议题的深入思考。
在两所中学的友好交流活动中,双方学生都入住当地寄宿家庭,与他们的“澳爸澳妈”或“新爸新妈”共同生活。这段经历不仅让同学们沉浸于地道的日常环境与文化氛围中,更促使他们在陌生情境下学会“换位思考”与“独立担当”。
起初,部分学生不太适应西餐口味,私下里感叹“好想念米饭”;也有同学因紧张而在回应问题时稍显局促。然而短短数日后,大家逐渐融入了新生活:主动向寄宿家庭家人学习制作三明治,用英语畅谈校园趣事,甚至开始自愿分担家务——整理房间、摆放餐具、帮忙浇花。一名学生在日志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妈妈做家务很轻松,现在才知道,每天整理房间、准备饭菜有多么不容易。”这种从“被照顾”到“学会照顾”的转变,无疑是一堂远比课堂知识更为深刻而珍贵的人生课。
跨越山海,不止于相遇;共育未来,更在于同行。此次暑期交流,既是一次文化的互鉴,也是一场学术的启迪,更是一段成长的旅程。孩子们在跨文化环境中拓宽认知、激发潜能、学会共情与担当——这也正是国际交流最动人的价值:它不仅连接世界,更照亮心灵。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将继续搭建广阔而深远的国际对话平台,推动中外教育互学互鉴,助力更多学生在世界的课堂中认识自我、关怀他人、理解时代,成长为既具中国情怀、又拥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
征程未尽,前景可期。
以下是四个访问团学生代表的深度感悟,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飞机降落新加坡樟宜机场,热浪裹挟着新奇气息扑面而来。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寻常的旅程,参观学习、吃喝玩乐,带回的却是一场关于多元文化和新式教育的思想洗涤。短短一周的行程,新加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新窗。这座城市的建筑景观本身就是一节生动的文化课堂。新加坡的地标不只是一个被冠以打卡点的建筑,更是文化共存的有力证明。鱼尾狮公园与现代金融区的大楼隔水相望;保留完好的殖民时期建筑与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相映成趣;更让我惊讶的是,充斥着浓郁香料味道的小印度街区、华人聚居的牛车水、甘榜格南的清真寺,彼此相邻却互不打扰。这座城市用它的融合布局告诉我们:多元也是一种美。
南洋理工大学的参访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知,在独具一格的马蹄形教室里,几个圆桌摆在教室中,四周的墙是白板,还有多个展示屏。这里的课堂从来不是被老师完全掌控,而是所有人都一起参与、思考、表达。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在一间教室里畅抒想法,激荡思想的火花。课堂起初就像一张白纸,上课的过程就像根据主题的自由创作,大家可以在白纸上添加不同的颜色和元素,最后呈现的是一幅汇集了不同想法的多姿多彩的作品。这让我想到,教育的方式和目的从来不是单一的,不只是老师讲我们听,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我们掌握课堂,是培养在多元中协作,在思考中迸发。
离开新加坡时,我带回的不只是纪念品,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眼中的新加坡不只有繁华先进,而是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展示的一种可能性:差异不是分裂的根源,而是创造新事物的地基。匮乏的资源不是落后的理由,而是具有前瞻性谋划的基础。这次经历仿佛一面镜子,让我在看到新加坡如何发展的同时也转身审视自己。新加坡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正是这种视野——在认识他者中更深刻的理解自己,在欣赏差异时更全面的理解世界。
在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我们在伍宜孙书院参与了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其中包括模拟面试及面试技巧教学、香港与大陆高中生活分享,还有伍宜孙书院参观等等。在深圳,我们参观了越疆科技、点猫科技和大疆创新体验中心。整趟行程安排的活动丰富多彩,在短短六天内,我开拓了眼界,得到了成长。
在深圳的两天,对越疆科技和点猫科技的参观使我接触了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和少儿编程的发展进步。在越疆科技公司进门处,我们的注意力立马被智能的咖啡制作机器人吸引。只需扫描二维码,在网上下订单,机器人便灵活的使用机械臂抓起咖啡杯,在你面前进行咖啡拉花等精巧的操作。在点猫科技参观时,一只可以在手柄操作下跳跃,比心的智能机器狗使我感受到了编程的无限魅力。
在深圳踏入大疆无人机馆,我仿若闯入未来科技的奇妙天地。馆内,各型无人机有序排列。有同手掌大小相当、重量不到三百克的小巧便携式无人机;有同人一样高、可以在工地运送货物、在农田中喷洒农药的大型专业无人机。它们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凝聚着前沿科技。机器人大赛体验区更是精彩绝伦,机器人在赛场上灵活协作、精准操作,令人目不暇接。这次经历,拓宽了我的科技视野,点燃了我对创新探索的无限热情,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强大与迷人。
在伍宜孙书院,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密切交流,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普通话可能没有那么标准,但他们包容热情的态度使我们感觉不到一丝隔阂。我们和蔼开朗的组长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大学的特色。陈震夏中学的学生与我们讨论香港与大陆的学习生活异同,令我收获最多的是我们一起共同参与的模拟面试活动。活动中,每人被发到两张纸,上面写着面试自我介绍时的要点,比如要讲一个自己与面试内容相关的经历,来突出自己有此方面的经验,且有一定成果。面试语言要诚恳简洁,不要过于官方或者背诵感强。从模拟面试中面试官的反馈得知,我要增强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要过于依赖普通话,未来的岗位面试对英语口语能力也十分看重。
此次赴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行程让我收获颇丰。漫步港校,我感受到了开放多元的学术氛围;与香港学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我体会到了文化差异与共通。转战深圳科技公司,我学习了解到了前沿技术与创新活力。两地各有精彩,让我对教育、文化与科技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受益匪浅。
新西兰,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去之前还不理解为什么父母、老师和同学都说这次行程一定会让我记忆深刻,但当我抵达新西兰友好学校开始交流,当我与寄宿家庭的新西兰家人们一起合影,当我在Hobbiton与朋友一起出大片,当我在陶波湖和新认识的好朋友们一起说说笑笑,我意识到这真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在新西兰友好学校——约瑟夫学校交流学习的日子,是一整段行程中最难忘、有趣、快乐的时光,即使回到中国见到了认识七年的好朋友也依旧怀念那里仅认识五天的朋友。他们的热情与温暖让我无法忘却。
刚来到寄宿家庭时,单独一个人又紧张又尴尬,但幸好我遇见了Ruby一家。他们为我准备了一筐的零食,有果冻,有泡面,甚至还有旺旺仙贝这种中国零食。而且Ruby一直在和我聊天,即使10句话有9句话需要翻译器,她也非常耐心地等待我。Ruby的妈妈还教我喂狗狗Louie ,它真的是一只非常聪明非常棒的狗狗,它会转圈、会击掌。在Ruby家里,我真的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友好,他们会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拥抱我,鼓励我走出情绪,给足我情绪价值。来到学校后,我又认识了Akaiya和Maddie 两个新朋友,我们会在吃午饭时一起聊天,在数学课上一起解答难题,在Ruby家里一起唱歌跳舞,真的十分温馨而又愉快。
在学校里上课的这几天我感受到了新西兰学校与中国学校的诸多不同,他们所学的内容虽然很简单,但是思维方法更偏向创新与动手实践。比如在学习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时会自己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理解这部分的内容。虽然我们学习的知识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语言也不同,但我们渴望获得知识的心是一样的。
在最后一天的晚上,我们一起玩了游戏,一起跳舞唱歌,一起拍照片,一起聊天。虽然每个人心里都十分难过不舍,但还是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一直笑着跳着舞。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终于还是来到分别的那天早上,糟糕的天气如同我们的心情一般。最终分别的时候,我和Ruby都哭了,拥抱了很久才不舍的分开,我向Ruby保证I will definitely come again next year,Ruby也说她一定会在暑假的时候再来中国。
回到家里后,Ruby和Akaiya 也一直与我聊天,打电话和我分享今天的新鲜事。每天早上Akaiya 都会准时给我发来一条Hi,Gloria 完全不输认识很多年的朋友,每天早上我都会从一条来自新西兰基督城的消息开始美好的一天。
在共同学习生活的日子里,我真正的融入到了新西兰伙伴当中,从刚来的窘迫到第4、5天的放松,从刚来时交流的困难到后来的轻松自如,真的让我看到了全新的自己。和Ruby玩新游戏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用翻译器,在学校与伙伴们聊天的时候,虽然还有一些听不懂,但已经可以基本交流,受益匪浅。
新西兰的景色也有着别样的美,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伊甸山。在伊甸山的半山腰处,向远处眺望,漫山的翠绿与密密麻麻的楼房映入眼帘,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是那样的绿,浅绿、深绿、碧绿、墨绿,仿佛是打翻了的绿色墨水瓶,颜料洒到了宣纸上,有深有浅,此起彼伏。每一块绿好似都在流动,如丝绸般柔美顺滑,仿佛每一片绿都欲滴下一滴自己的颜色染绿草地大树与天空,向世人展示着独属于自己的美。傍晚时分的晚霞也是如此的美妙,像一位害羞的女子,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衬托着繁华的都市。美妙的景色让我过目不忘,深深记在心中。
通过这次行程,我感受到了来自新西兰的热情、友好与美妙,无法忘记。
新西兰,我们下次见!
踏入澳大利亚伊普斯维奇文法学校的那一刻,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世界的大门。这里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充满智慧的提问与循循善诱的引导。记得一次历史课上,当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老师并未直接讲授结论,而是播放了一段工厂实景影像后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工人,会如何选择?”瞬间,教室化作思维碰撞的擂台,同学们从经济转型、社会分层甚至人性异化的角度展开激烈辩论。这种启发式教学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被点燃探索未知的热情。小组作业中,我们需自主设计调研问卷并分析数据,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分工协作,也体会到团队智慧远胜孤军奋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灌输式教育”的认知。
漫步在昆士兰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与古朴的红砖建筑相映成趣,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却鸦雀无声,这种静谧中涌动着蓬勃的学术生命力。令我震撼的是其“全人教育”理念——除专业课程外,学校开设从冲浪技巧到戏剧表演的多元选修课,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两所名校共同诠释着“自由”二字:选课系统允许跨学院组合兴趣方向,教授办公室永远向本科生敞开,甚至实验室设备对学生全天开放。这种信任与包容的教育生态,让我明白顶尖学府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住在布里斯班郊区的寄宿家庭中,我才真正读懂“家”的内涵。清晨飘着培根香的厨房,周末全家驱车前往黄金海岸的欢笑,晚餐后围坐客厅分享彼此故事的时光……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构建起最温暖的跨文化桥梁。女主人教会我用澳式幽默化解尴尬,男主人帮我修理床板,24岁的迈克尔教我拳击要领时的耐心指导,都让我感受到澳洲家庭的平等与尊重。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自理能力,更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文化交流不在景点打卡,而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中。
回首这段旅程,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独立人格的塑造。从最初到机场时手足无措,到后来从容应对飞机晚点;从不敢开口询问变成主动结交国际友人,每一次挑战都是蜕变的契机。在超市精打细算采购食材的过程,让我懂得责任意识;独自规划在景点内旅行路线的经历,培养了我的决策能力。这些点滴积累,如同星星之火,终将在未来的人生中燎原。
这次跨文化交流行程,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远行,更是心灵层面的觉醒。它让我看见教育的多种可能,感受文化的包容之美,更见证自己在陌生环境中绽放的勇气。那些在课堂上的灵光乍现,在校园里的怦然心动,在家庭中的温暖瞬间,都将化作生命长河中最璀璨的星辰,指引我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撰稿:姚璐
照片:各带队老师
责编:朱子炎
编辑:刘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