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第七届“名师名篇”暨小初高一体化教学研讨会
小雪前冬寒,名师至课暖。11月21日,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第七届语文“名师名篇”暨小初高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在山大辅仁学校成功召开。本届研讨会以“聚焦核心素养,激发课堂想象”为主题,以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以语文名篇教学为载体,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变革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策励教师教学想象,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唤醒阅读审美体验,创造优质而高效的语文生活。研讨会上,多位名师现场授课,与现场三百多位一线教师尽享语文的智慧与魅力。
研讨会由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语文教研组长沈云杰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郑桂华,广东省特级教师、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副校长彭才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庆玉,出席本届研讨会并进行现场授课。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齐好芝、高中语文教研员葛浩,历下区教研中心中学教研部主任王明明,历下区小学教研室主任殷崇,集团小初高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加本次盛会。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执行校长郑廷伟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齐好芝对本次活动表达了肯定与期望。山大辅仁学校党委书记韦炜、山大辅仁学校执行校长赵学东、山东大学幼教服务中心主任赵仲梅、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小学段负责人池红梅等人也共同参与本次研讨。
第一堂课是广东语文特级教师彭才华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彭老师娓娓道来,课堂幽默风趣又不失深度。彭老师用文中一个“诸”字入手,将学生引入课文内容。彭老师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渐入佳境。彭老师对这篇经典小古文有独到的理解,在引导孩子理解人物品质方面,从文章中的“唯戎不动”,提出“王戎在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王戎之所以见李不动,是因为王戎在动脑思考、动眼观察。由此让学生深入理解王戎的聪慧过人之处。彭老师还通过故事场景还原,让学生置身于故事发生现场,让学生化身为诸小儿,说说当知道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后,会有何反应。学生或表现出平静,或表现出惊讶,或表现出坚定,他们通过多种语气的朗读,真正走进了王戎这个人物。最后,彭老师将板书连缀成一首四联诗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又列出了历代文人在诗歌中对王戎事迹的咏叹,整节课让听众久久回味。
潘庆玉教授从黑水鸡游玩戏水的视频引入文章,学生迅速进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语境中。整节课注重启发学生的深层逻辑思维,在“观鱼”—“辩论”的文本基础上,重点抓取两人“非鱼,非我”辩论过程,明确类比推理,从循环论证到偷换语义,强调文段本质上的逻辑关系。课堂后半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就“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情感”再次展开庄惠之争,学生根据对话重点迅速抓取核心,深入领会了庄惠思辨的智慧。鱼乐隐哲思,课程最后,潘老师从自古以来的人与鱼渊源中再次分享道家思想。潘教授课堂由浅入深,学生在文本思维逻辑及哲思上都有极大收货。
郑桂华教授执教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沉静扎实、思维流转。郑教授以学习单为导航,从方法论视角切入,引导学生探寻学术文章的阅读密码。她首先带领学生聚焦学习单上的三重阶梯:第一问“阅读中遇到哪些障碍?用了什么方法?”直指抽象表述与专业术语的困局,解锁“批注概念”的破题钥匙;第二问“提出你的疑问”引发学生两类思考——或深入概念内涵的探微,或叩问文本架构的匠心;第三问“梳理关键概念”则推动思维结构化,要求发掘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隐秘关联。当学生带着重构的概念地图重读文本,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以及核心概念的脉络便清晰浮现。整堂课最终凝练为阅读复杂文本的黄金法则:捕捉概念、筛选重要概念、建立联结——这是一场思维方法的淬炼,更是一次读通学术文章的启蒙。
下午第一堂课由山大附中小学段林容单老师执教。本堂课是三上第七单元“自然珍藏”的开启课。林老师以“学校自然空间向同学们邀约”为情境,以“制作《自然珍藏手册》”为任务,聚焦子任务一“选择珍藏,制作目录”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选择了自己要珍藏的事物,然后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问题“什么值得珍藏”展开探究:通过阅读文本,发现作者珍藏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然后得出结论“什么值得珍藏”。最后同学们根据探究结果修改自己的珍藏目录,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事物值得珍藏。整个过程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不仅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珍藏”的思考,更激发了学生围绕自然珍藏的价值与意义用创造性的语言生动表达的积极性。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教师林蒙初执教《狼》,以大单元任务驱动贯穿课堂,立足文本而超越文本,引导学生从AI图像还原、角色扮演到情绪朗读,层层深入“人狼博弈”的叙事张力。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点—依据—分析等学习工具,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特征,体会情节发展的节奏与情绪变化。林老师注重情境创设与思维建构,让学生在表演与朗读中真实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在“狼”专题群文辨析中体会寓言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语言、思维与审美的融合发展。
高中段青年教师王坤元以“于冰雪中见风骨,于克制中见深情”为主题,带领学生深度品读《登泰山记》的独特情致。课堂紧扣“从‘冷’文字中,读出‘热’心情”主线,引导学生化身“文学侦探”探寻文本内核。首先,通过五个小组生成的泰山雪景图,破译“乘”“负”“击”等关键词背后的精神力量,感悟作者将炽热情感冷冻于字里行间的克制与深邃。其次,贯通初高,将《登泰山记》与《湖心亭看雪》并置,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姚鼐与张岱跨时空的“冰雪对话”,在碰撞中凸显两位文人的精神追求。整堂课于技术介入中见文学温度,于古今对话中明士人风骨,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向当代学子的生动传递。
微论坛聚焦“学段贯通·思维建构·深度学习”,围绕小、初、高三学段一体化教学展开深入研讨。授课教师先进行了说课。小学林容单老师侧重引导学生从“收藏什么”走向“为何珍藏”;初中林蒙初老师力求通过动词赏析推进语言与形象建构;高中张坤元老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深层情意与主观视角。课例说课呈现了学生在表达、解析与思辨等方面的素养发展,展现了语文教学在一体化设计中的层次性与连续性。
潘庆玉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三节课“真实而惊艳”,既守住了语文本体,又体现了课堂的创新可能。他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不应执着于预设流程,而应“慢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倡导“半结构化设计”,为课堂生成留出空间。“问题来自学生比答案符合预设更重要”,潘教授指出,教师应顺势引导,捕捉动态资源,推动认知真实发生。
论坛还围绕“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等议题展开交流。彭才华校长提出“清、亲、轻”的教学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创新;一线教师就“如何承接高阶设计”提出困惑,专家回应“从教的角度转向学的角度”,重构教学逻辑。本次微论坛不仅展示了三学段贯通的阶段性成果,更坚定了“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信念——真实的成长,始终发生在师生共构的思维现场。
总结环节,赵学东校长围绕几个关键词对本次活动进行深度提炼。他指出,语文教学应秉持“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鼓励教师“走出舒适区”,勇于创新。他强调,“名师名篇”平台正是激发教学勇气、推动课堂变革的重要契机。针对课堂评价标准,校长认为,无论学术体系如何复杂,最核心的尺度始终是“学生认知是否真正提升”。他提出“从学生看老师”的观察视角,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空间的设计者与引领者。赵校长特别感谢潘庆玉教授七年来带领语文教师团队走出一条“富有想象力、深度与研究力”的教学之路,并感谢所有参与及服务的教师。他援引集团“经历即成长”的理念,期待今日课堂的光影,能照亮师生未来的道路。
第七届语文“名师名篇”暨小初高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在小雪前初冬的辅仁校区圆满落下帷幕。一天的活动,六节精彩课例、一场深度微论坛,展现了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多元路径与广阔想象。我们看见名师如何在课堂上点燃思维,也看见学生如何在经典中遇见自我;我们感受到名篇的魅力、课堂的变革,也感受到代际交响汇成教育的河流。愿这份对语文的热爱与探索,不止于今日的研讨,更延续于未来的每一堂课。让我们继续携手,以名篇为舟,以思维为帆,在语文教育的航道上,聚焦核心素养,乘风破浪,共赴山海。
撰稿:王祥秀 马瑾 门祥吉 朱虹 牛璐
照片:杜团章
责编:沈云杰 郭琳 于红蕾
编辑:杜团章